黑料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艺术学院组织师生赴苏州开展“行走课堂”非遗工艺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27 点击次数: 作者:唐佳仪、殷如、韦海霞 来源:艺术学院

    在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伟大征程中,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举办江苏艺术基金2024年度工艺美术高端人才高级研修班项目为契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叁中全会精神。以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精心打造“思政铸魂、专业固本、社会强基、创新赋能”的研究生实践育人体系,启动意义非凡的“行走课堂”专项行动。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与江苏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探索高校服务地方需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实践路径,扎实推进南京大学“7291”行动方案。

    继“行走课堂”南通研学取得丰硕成果后,2025年4月18日-19日,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赵奎英、副院长尚荣、艺术理论与创意系特聘研究员袁梦倩、研究生辅导员陈小青带领师生团队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并邀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建根作为随队指导,前往苏州开展研学活动。苏州,织就中华文化璀璨华章,素有“丝绸之府”“锦绣之地”等美誉。此次研学聚焦历史文化、非遗工艺等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与学术交流的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文物中探寻文化之根,在非遗工艺中品味匠心独运,在艺术展览中领悟精神力量,为新时代美育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苏博寻珍品古韵,白墙黛瓦绘吴情

    苏州如诗,枫桥夜泊船、凌波过横塘,历经从蒙昧至文明、从尚武到崇文的演变,苏州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极为活跃的组成部分。苏州博物馆作为吴地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18日上午,团队出发前往苏州博物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之旅正式启幕。从新石器时代的质朴陶器,到商周时期庄重威严的青铜器,再到汉唐时期精美绝伦的陶瓷,每一件文物都犹如一位位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吴地千年的沧桑变迁。其中汇聚吴派、四王、扬州画派等众多书画大家传世精品的“吴门书画”特展区域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欣赏,一幅幅书画作品细腻入微、意境深远,将江南的秀丽风光、市井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画布之上,墨香笔韵之间尽显艺术传承的深厚底蕴与强大力量。

    讲解员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介绍每一件珍贵展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那些精美的刺绣与华丽的服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那些温润如玉的器物,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显细腻光泽。师生们仿佛与古代艺术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传统书画笔墨之间抒发的情感与思想,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参与学生表示:“此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知识的汲取与心灵的滋养。对于我们艺术专业的同学而言,苏州博物馆宛如一座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在这里,他们近距离接触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感受到了不同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

    以形铸魂敬国士,以艺载道扬精神

    18日下午,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学术支持,新建元圆融发展、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江苏省雕塑家协会主办的“国士之风——致敬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主题雕塑创作展”在李公堤青年雕塑家交流中心开幕。团队师生共同见证展览开幕,并通过观展领略国士风采,铭记英雄贡献,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展览现场,四十余件雕塑作品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或写实刻画,或抽象写意,生动还原国士们的精神风貌和光辉事迹。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雕塑专业学生梁德功捐赠作品《顾方舟》,向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民科学家”致敬。

    赵奎英为师生们带来专题讲座《艺术对物的拯救》,以“技术的发展对物的影响”为切入点,从“物为何需要拯救”“艺术如何拯救物”“艺术拯救的物是什么”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艺术对物的拯救问题。她指出,现代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图像化泛滥导致人对世界感知的弱化、消费主义盛行造成人对物的情感异化,甚至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在此时代背景下,艺术的多元价值愈发凸显,既需回应现实,也需重塑人与物的关系。通过讲座,团队师生对“语言本质与艺术存在”这一哲学命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当今艺术逐渐远离物质世界、趋于概念化的时代,唯有重拾艺术与物质世界的深层联系,才能真正实现“艺术对物的拯救”。

    随后,师生一行走进“姚绣”姚建萍大师的苏绣工作室,了解苏绣技艺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走进工艺美术大师俞挺的玉雕工作室,了解鼻烟壶的制作流程与艺术表现手法,学习和田玉的类别与等级划分。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体验,更是一堂生动的传统工艺教育课,通过此次探访,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历史、技法与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绣里江南探新韵,指尖针线续华章

    向美而行,共话南雍。19日早晨,团队成员共同参观了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教学楼的玻璃幕墙与木质装饰相得益彰;图书馆的阅读空间与连排座椅宽敞明亮,馆前“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精神如明灯般启发在场同学,引领大家积极向上,不断创新、砥砺前行。

    上午,团队走进太湖之畔的“苏绣小镇”。这里是苏绣产业核心集聚地,通过鲜花、咖啡等元素与苏绣的有机结合,掀起了文化旅游的新风尚,形成“绣品街、刺绣艺术馆、刺绣展示中心”等产业集群,覆盖全产业链。耳环、胸针、手表等产物的创新应用,为传统工艺技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团队师生首站到达的是陈红英刺绣艺术工作室,从刺绣艺术的发展创新到山水画创作与精神传承,再到苏绣技艺的精湛之处,陈红英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详细讲解了不同针法的运用和效果,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领略到苏绣的魅力。随后团队一行到达卢梅红刺绣艺术馆,卢梅红围绕丝线、绣针的粗细讲究,以及走针、藏针的针法运用等方面耐心为大家讲解,分享自身如何突破传统题材与表现形式限制,将苏绣融入到服饰中,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活力。紧接着,团队来到姚建萍刺绣艺术工作室,她将油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形式融入苏绣创作,开创别具一格的“融针绣”风格,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展现出苏绣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

    19日下午,全体师生共同前往姚琴华刺绣艺术馆参观学习,亲身体验刺绣艺术的精湛魅力。踏入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映入眼帘,山水作品以丝线为笔触,通过细密平针与虚实晕染技法,精准勾勒出峰峦肌理与云雾层次;动物绣品则着重材质表现与毛发塑造,在方寸绣面间构建出灵动的生命形态。馆内的双面绣作品更是精湛技艺的代表,其以一根绣线在正反两面同时运针,形成两面图案、色彩、针法完全一致的精美绣品,此种工艺智慧让团队成员赞叹不已。

    指尖穿梭的不只是丝线,更是千年文脉的传承纽带。在姚琴华的指导下,师生们纷纷执起绣针,尝试在绣布上绣出银杏叶的图案。从穿针引线到勾勒轮廓,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却也乐趣无穷。面对丝线缠绕、针脚歪斜的困境,姚琴华以滚针绣法为引,传授“密接其针、排齐其线”的要领,让大家在丝线的起承转合间,触摸到苏绣艺术的肌理脉络。每一针的精准落位,都是对匠心精神的致敬。沉浸式的技艺体验不仅让师生领悟到苏绣"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真谛,还让大家体会到传统手工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精神。

    此次苏州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也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同学们在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中,不断探寻美、发现美、创造美。老师们也纷纷表示,这样的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使学生们能够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学习体验,更好地理解艺术与生活、历史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有效提升其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未来,学院将持续以“行走课堂”为载体,让青年学子在广袤大地上续写新时代美育的新篇章,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