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料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新生学院举办世界读书日专场午餐读书会

    发布时间:2025-04-25 点击次数: 作者:任弼鸿、张乐诗 摄影:张亦卢 来源:新生学院

    4月23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新生学院举办新一期“含英咀华悦享午时”午餐读书会。本期读书会由历史学院副教授孙扬主讲,行知书院新生林宝麟、秉文书院新生汤淇钧报告,新生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力立出席活动,40余名同学共同参加。

    读书会围绕孙扬推荐的《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和《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两本书展开。在点评与导读中,孙扬着重讲解了对建构与符号的辩证理解。他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及其翻译说起,指出历史研究并不排斥建构但要避免滥用误用,“想象”不等于“凭空”。虽然作为概念的“中华民族”在20世纪早期才出现,但作为一个实体是早已有之,这也符合毛泽东“先有实践,后有理念”的哲学观点。而《崇拜与记忆》一书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尝试对话西方历史学研究范式的学术着作,陈蕴茜教授在其中通过翔实的史料还原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和传播过程。孙扬指出,不论是“中华民族”还是“孙中山”,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语,这两本书为大家示范了如何从熟悉的词语发展成一项完整深刻的学术研究。

    林宝麟的分享聚焦于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自在”与“自觉”双重逻辑。她认为该书为理解中国从传统天下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视角。汤淇钧则从传统语境与近代中国社会中的“个人崇拜”引入,分析了孙中山符号如何被构建并逐渐工具化的过程,以及孙中山符号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性。多位同学就读后感进行发言交流。

    陈力立用快乐的参与、智慧的流淌与文化的共塑总结参会感受。她鼓励同学们在坚持阅读的习惯中接过接力棒,从“照着讲”到“接着讲”,让书籍成为丈量世界的脚步,让青春在与经典的对话中绽放光芒。

    新生午餐读书会由新生学院秉文书院联合行知书院、高研院、南大出版社共同打造,该活动于2024年春季学期正式启动,迄今已举行逾十期。此外,新生学院大力推进新生阅读文化建设,开展秉文晨读、方法训练营等活动,营造乐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