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谷雨,春色不老,夏意渐至。4月19-20日,南京大学盆景学会赴苏州开展采风活动,以梅花为引,探寻苏派盆景千年风韵,共绘校园绿化新蓝图。

首站来到苏州校区。满园春光,景色宜人。环庄里山而建的两条1800米长的红梅大道和红枫大道,诠释着南宋陆游《初冬》千年绝胜意境: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大家漫步于红梅红枫大道,领略晚春不同草木的绰约风姿。盆景学会会长王保忠教授带大家深入梅林,调查了梅花配置及生长发育情况。讲解了梅花大道建设定位是“打造中国第一梅花大道”,阐述了红色革命主题及梅香育人内涵。梅花香自苦寒来,傲雪凌霜,正如南大校训。梅花大道,不仅是一条独特的梅花廊道景观,更将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午后,采风团队走进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园之首的苏州拙政园。副主任冯玉宇率领“中国公立第一盆景园团队”,热情接待了南京大学的老师们。他说,拙政园盆景各具特色,品味造型都能读出一股苏式韵味。拙政园开苏派盆景之先河,至今完整保存着先辈周瘦鹃、朱子安、朱锦源的盆景遗作。杜鹃盆景园以杜鹃盆景而着名,有黑松、真柏、榔榆、雀梅、六月雪、迎春、叁角枫、石榴等80多种植物。以花为画,以盆为纸,营造40类400余盆造型多样的杜鹃盆景,古桩珍品应接不暇。百年杜鹃绽放,红云蔽枝,红粉交织,花影扶疏,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范敏樑介绍了苏派盆景历史渊源、选材标准及养护要点。大家近距离观察罗汉松、黄杨、紫檀等盆景,了解幼苗到成型的漫长艺术创作历程。盆盆生机盎然,承载匠人对自然美学的极致追求。百年劈干式盆景前,大家驻足良久,轻触枯荣相间枝干,探寻苏派盆景‘以拙藏秀,以枯衬荣’的美学密码。而在拙政园盆景园300多盆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巨大木瓜盆景,是朱锦源挖来做的盆桩,树龄四百年,高大丰满,秋冬硕果累累。

次日,盆景团队来到苏州松泽园。隐藏在城市中的盆景小天地,大家啧啧称奇。400多盆大中小盆景,苍劲古朴,清雅飘逸,尽显“一花一世界”的意境。苏州市盆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郭建元,讲解了盆景类型风格及栽种技术。以黑松粗胚为例,现场创作,展示造型修剪艺术。大家认真听讲,仔细观察金属丝固定方法,学习苏派盆景修剪制作技艺。短短四十分钟,只见他凝神运腕,确定观赏面、效果枝,疏枝、缠丝、弯做枝片、定枝留枝,最后结顶定势,谈笑间将一株杂乱无章的黑松修剪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文人式造型。大家纷纷赞叹:剪扎之间,尽是功夫。
讨论会上,苏州盆景专家与南京大学老师齐聚一堂,共商盆景发展大计。围绕苏派盆景传承发展、校园绿化盆景化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苏州市盆景研究会会长周奉国指出,苏派盆景作为中国盆景重要流派,承载着千年江南文化精髓。南京大学校园盆景创新视角,定能为盆景艺术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大家普遍认为,盆景是生命力的艺术品,也是重要的造园元素。苏派盆景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命哲学。大家不仅要学习盆景艺术,不断提升创作水平,而且更应创新探索苏州校区盆景化、树木造型化,增加苏州文化元素,更好地服务全校师生。
南大苏州校友会副秘书长孙其勇、苏州市盆景研究会副会长陆小华、枫桥风景名胜区韦习毅、苏州工业园区金华等嘉宾出席活动,为校地合作注入了多方智慧。苏州采风,不仅是一次美的巡礼,更是一次盆景文化的深耕。从苏州校区梅花愿景,到拙政园松泽园技艺传承,南京大学盆景学会以学术之力,不断为校园绿化创新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