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至16日,匡亚明学院召开四场师生座谈会,围绕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探讨了项目制课程的实施与改进。本科生院院长、匡亚明学院院长王骏,匡亚明学院党委书记周媛,副书记周安、副院长董昊,以及来自各学科的“励行”科研导师、人文导师、学院本科生代表等参加会议。

自25年春季学期,匡亚明学院率先在“励行”项目制课程中试点改革,组织了来自理工学院的11名教师,面向一年级本科生,实行小班化、轮转式科研训练课程,旨在激发自主学习动能,重塑课程教学范式。课程内容从量子力学到神经科学,从人工智能到材料化学,充分打通理工学科之间的壁垒,提供“前沿可感知、路径可选择”的早期科研体验。
王骏指出,项目制课程的核心不只是更换一种教学形式,而是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牵引学生完成一场完整的知识建构和能力训练。他认为,应借助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块化设置,提升课程的挑战性与开放性。他建议在不同年级设定循序渐进的能力目标,用“多元评价”替代单一考核方式,赋能学生自主探索与系统成长。
数学学院副院长吴婷指出,在一年级实施项目制课程,让学生对各学科方向的了解更加充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将学习方法指导和科学兴趣的激发融为一体,既起到了科研导师的作用,也解决了新生导师的导学问题。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袁洪涛结合所开设的实训课程实践经验,指出“陪伴式成长”与“设置明确目标”是理工科项目制课程有效运行的关键。他通过将研究生水平的课题适当下沉,指导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状态,并成功完成具有发表潜力的研究成果。他特别强调:要让学生知道“今天来做什么”,避免无效等待,从而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化学化工学院胡文兵从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强调了 “知识传承”应与“知识创新”并重。他指出应将创新意识下沉到本科阶段,课程设计应允许学生“做中学、学中创”。他倡导以实践产出代替传统课程评价,将学生的快乐感、成就感视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
化学化工学院赵劲则从科研组织结构出发,建议借鉴真实科研团队的管理经验,将学生课程安排与实际科研生态更好地对接。
匡亚明学院也计划将人文课程逐步纳入项目制课程中实施。
文学院刘超提出,以“科学想象力”为主题的人文课程可与础滨骋颁、诗歌创作等跨媒介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表达与创意产出能力。通过模块化学习和团队合作,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艺术审美与科学素养的融合能力。
哲学学院副院长刘鹏从科技史与科学哲学的视角,希望通过哲学式的“慢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科学背后的推理逻辑和社会背景,拓展学生对科研本质的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陈昌凯指出,培养未来的战略型科学人才,既要关注专业能力,也要强调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素养,项目课程正是培养这类素质的重要载体。他呼吁课程设计应聚焦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结合实际、面向未来。
周媛表示,学院在全面落实学校“奋进行动”改革攻坚克难任务中,将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聚力探索和供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模式,特别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科引导与高年级学生的科研实践,优化项目制课程的组织和评价模式,通过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课程内容整合,并不断拓展国际科考、国内院所的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培养路径,让创新的火花自然迸发。

座谈会上,师生们还探讨了如何建立更具灵活性和开放度的学科协同机制,并围绕学生评价、课程设置、科研实践与资源对接、方法论指导、生涯规划、学业支持等方面为学院人才培养改革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