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两点,秉文书院在田家炳楼多功能厅举办“生涯成长课堂”特别活动。本次活动邀请2003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新华社亚太总分社记者王申,以“一个记者的十年影像目击——从斯里兰卡、瑙鲁、缅甸到韩国”为题分享他的职业经历和感悟。新生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施林淼,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季晓敏,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校友王燕出席活动。

施林淼在致辞中指出,南京大学新生学院始终将新生的生涯发展视为重中之重,把生涯教育作为扣好新生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一环。秉文书院精心搭建起“生涯成长课堂”这一广阔平台,助力每一位同学在大学这个关键的人生阶段,找准方向、明确目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王申首先提出了叁个问题:“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的就业优势是什么?”“南大新闻传播学院有什么优势?”“学新闻的人才转型是否有优势?”随后,他结合自身经历做出解答。从1999年初入南京大学时的青涩,到2011年奔赴非洲采访的坚定,王申用两张照片展示了新闻工作带来的成长。
海啸过后的印度尼西亚;连环爆炸案之后的斯里兰卡;与中国复交后的瑙鲁;地震后的缅甸;深陷“戒严事件”的韩国……这些地方都留下了王申的足迹,见证着他扛着相机寻找的新闻照片的身影。王申用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传递了“做记者要心野起来,融入世界,见证历史”的理念。王申深入分享了五个案例,展现了摄影记者的新闻敏感。例如,在海啸后的印度尼西亚,王申不满足于无人机拍摄的冷静客观的照片,拍摄了一张散落在海边的儿童玩具的照片——这才是有情绪有故事的照片;在斯里兰卡连环爆炸案中,他分析为何一张以小女孩为主体的照片更能体现冲突与情感张力。这些案例揭示了新闻照片应具备情绪、故事和连接人类情感的能力。此外,王申强调了对生命的敬畏以及记录的重要性。他认为,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通过影像诠释生命,并将新闻现场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
问答环节。王申鼓励学生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学习摄影与新闻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他提到,“心要野”不仅是新闻人的态度,更是对青春的最好诠释。他鼓励大家点燃内心的火种,勇敢追求梦想。

活动最后,季晓敏肯定了新生学院同学们的知识广度与学习热情,并真诚希望大家加入新闻传播学院,形成新传顿狈础,增强自己求职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去见证历史、时代与社会。
活动由秉文书院学生事务中心主任周围主持。本次生涯成长课堂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新闻工作的魅力,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敏锐洞察力的新闻人。王申最后以一句话结束分享——“唯有心野,不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