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料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鉴史铭和平 知行铸国关

    国际关系学院师生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学习

    发布时间:2025-04-15 点击次数: 作者:张聿昕 摄影:李紫澍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

    2025年4月12日下午,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李跃华、院长朱锋、辅导员赵娟及本硕博同学一行师生四十余人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携手馆方举行“和平文化交流实践基地”共建活动与“鉴史铭和平,知行铸国关”主题党团日活动。

    国际关系学院师生首先来到纪念馆悼念广场举行悼念仪式,向遇难同胞敬献花圈,全体肃立默哀,现场氛围庄严肃穆。

    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学院师生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及万人坑遗址,通过文字史料、影像记录、遗骨遗物等,深入了解了南京沦陷过程和日军种种罄竹难书的罪行,也钦佩于那段中华民族艰难时刻里无数国人和外国友人不畏强暴、扶危济困、敢于牺牲的高尚精神。展陈出口处,“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八个大字洪钟大吕,警醒了每一名参观者。

    参观结束后,师生前往“叁个必胜”展厅报告厅。国际关系学院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和平文化交流实践基地”。

    纪念馆馆长周峰指出,双方共建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和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专业优势。周峰期待双方,一是共建平台,二是共享资源,叁是共育人才,他感谢国际关系学院的大力支持,期待南大学子成为历史记忆的传承者、爱国主义的实践者、国际和平的传播者。

    李跃华致辞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作为主阵地也要和社会场馆共同努力推动教育基础工程,双方共建实践基地也是基于这样的初心。他期望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通过参观教育学习懂得民族曾经的危难与屈辱,奋发学习、爱国护国。他感谢纪念馆的鼎力支持,期待院馆由合作到深化、由深化到友谊、由友谊到共同发展,共同推动和平学研究,承担起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随后,李跃华与周峰为“和平文化交流实践基地”揭牌,朱锋与纪念馆副馆长凌曦签署共建协议。双方合作从学术研讨迈向了实体化、常态化实践。依据共建协议,国际关系学院师生将积极参与馆内各类教育活动,定期开展支部共建、党团日活动;纪念馆将依托研究院平台,助力学生学术研究与研讨;基地将运用双方智库资源,提升学术能力,共筑历史与和平的桥梁。

    通过这次活动,学院同学们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领悟和平的珍贵与不易。本次活动也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汲取信仰力量?奋进国关学子”系列活动的重要一场,后续学院和党支部将持续进行各项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


    胡大一(2023级博士研究生生):

    首次参观纪念馆,惨烈的历史场景和悲痛的数字震撼心灵、催人警醒。作为一名博士生,我深刻感受到铭记历史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坚定理想信念,立足学术研究,积极投身国际交流与对话,用实际行动推动和平发展,防止悲剧重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李蔚然(2022级硕士生):

    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我感触颇多,深切体会到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牢记总书记嘱托,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充分发挥专业所长,积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以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维护世界和平添砖加瓦,让和平之花在世界绽放!

    葛思晨(2024级硕士研究生):

    内心沉重,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残存物证,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惨绝人寰的过往。30万同胞惨遭杀害,家园被毁,生灵涂炭。这段历史警示我们,和平来之不易,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自强不息,守护和平,让悲剧不再重演。

    魏云逸(2021级本科生):

    在南京求学四年,南京大屠杀无疑是我最为深刻的一段历史记忆之一,此次参观,在亲眼目睹日军暴行罪证后令人极为痛心愤慨,深感和平之可贵与强国之必须,国殇勿忘,我辈当奋起自强,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

    林煜(2022级本科生):

    感触很深,我的内心沉重难以言状,目睹张张照片和件件实物,我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历史不容遗忘,和平尤需珍惜。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铭记历史,肩负起传承和平与正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