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苏省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特等奖”项目主持人、指导教师王保忠带领下,我校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和2023级基地班同学们,在香雪海梅园、南京大学苏州古梅保护实验园及临夏紫斑牡丹引种园,开展了一场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劳育活动。活动旨在帮助同学们在园艺特色劳动中,亲身体验劳动快乐,培养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活动伊始,王老师介绍了香雪海背景、历史文化与功能分区后,带领同学们参观梅鹤亭、梅庵、聚贤亭、御梅池、船舫等景观。亭台榭虹廊临水而筑,配湖石假山、石洞石刻、清泉瀑布、梅花植物,构成宛若仙境的写意山水画。“香舟”景点描写的“画浆每侵疏影瘦,芳樽浑带冷香还”景色,给大学留下深刻印象。王老师重点介绍了园林造景、植物配置、植物形态特点,以及“岁寒叁友”经典搭配。他还指导同学们认识了朱砂、宫粉、玉蝶、绿萼、跳枝、美人梅、杏梅等梅花品种,以及物候特点与开花习性。通过现场对比和形态学观察,同学们认识了结香、红花檵木、桂花、黑松、箬竹、凤尾竹、女贞、八角金盘等花卉植物。理论联系实际,加深了大家课堂上植物学理论的理解。

在梅海,王老师带领同学们探索梅林景观的奇妙。老师通过亲身示范的生动方式,如修剪多余的并行枝条等,为同学们讲解园林树木规划如何才能更合理。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认真观察梅树造型、树木栽培、保养及园林景观。此外,王老师还讲述了梅文化,指导同学们鉴赏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梅廓诗词书法作品。

走出香雪海,大家来到生命科学学院前的南京大学苏州古梅保护实验园,这里种植了邓尉传统珍稀野生优良品种。王老师讲解古梅生物学特征和种植养护技术,布置园艺劳动主要任务,并进行技术示范;还介绍了十多种园艺工具使用方法,提醒了劳动注意事项。在王老师、学校绿化中心老师丁芳芳及工人师傅等指导下,同学们观察了梅花和牡丹生长情况,分组进行了松土拔草、疏果、施肥、修枝、造型、牡丹打杈等园艺维护。同学们用铁锹、锄头为古梅松土,登上梯子修剪梅花、疏除青梅。在过程中,同学们发现除草机极易将梅苗杂草一同切断,大家便蹲下徒手拔草。看似简单动作,持续两小时后腰背已酸胀难忍。松土时,需用小锄头,土壤里不仅有许多石头,还要保证松土足够深、足够细腻。劳动结束时,同学们裤脚沾满泥土,但看到清理出的杂草堆和疏朗梅树间隙,切实体会到”护梅”二字的重量。
这次园艺劳动教育实践,变梅园为鲜活的课堂,不仅使同学们对校园有了更全面认知,而且大家深入体悟校史与梅花文化内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寓劳于育、知行相长"的育人理念。
活动感悟:
郭同学:活动过程中,我不仅一次感受到了王老师出口成章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赞叹他对于梅树了解有多么深厚,修枝、施肥、造型等,王老师好像无所不知。除了学习到很多之前不了解的知识外,我也在聆听以及亲手除草、摘青梅的过程中感受到养育一棵“完美”梅树的艰难。
曹同学: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梅园不仅是赏景之地,更是需要持续管理。当文化意蕴与劳动实践相结合,那些碑廊上的文字、图书馆的飞檐,似乎都与手中沾着的新泥产生了奇妙的联结——保护传统园林,终究要回归到每一次弯腰除草的具体行动中。
此次活动让劳动呈现开放融合新样态,体现我校积极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开展综合性、开放性、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加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