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料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手作春风里 心栖清明时——中外学子共绘纸鸢架起跨文化心桥

    发布时间:2025-04-07 点击次数: 作者:蔡玥 吴思樾 摄影:杭瑜 林方逸 来源:心理中心

    当传统节气遇见东方美学,当心理疗愈碰撞文化传承,一场跨越国界的春日对话在竹骨丝线间悄然展开。4月3日,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首次面向在校留学生推出了“清明纸鸢手作工坊”活动,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执手共作,在纸鸢的方寸天地间,完成了一次文化理解与心灵对话的双向奔赴。

    活动伊始,主持人以清明文化中 “追思与新生”的心理意象作为开篇,向在场的同学解析了清明放鸢“除秽纳吉”的中华文化传统智慧,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在场的同学不仅能了解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更能在参与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所思所感。“古人将烦忧绘于纸鸢纸上,剪断丝线谓之‘放晦气’,这何尝不是一种东方古老的情绪管理智慧呢?”

    随后,工作人员为每位参与者发放了材料包,并由主持人详细介绍了纸鸢的制作过程:从竹架的粘贴到风筝布面的固定,从风筝绳的预估到绘画装饰,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配合,学生们随即便沉浸在手工顿滨驰的乐趣中。随着画笔带着不同的色彩在素绢上晕染开来,活动进入了主题章节。同学们执笔为筏,在素绢的江面上各自驶向想象的彼岸。有的同学以青绿点染,将记忆中的田野风景重现在纸鸢之上,盎然绿意中仿佛能听见虫鸣;有的同学则让明黄与品红在绢布上跳起圆舞曲,海绵宝宝与星之卡比化作了跃动的彩色精灵;还有同学用寥寥几笔写意,叁两点朱砂晕开想象的空间,留白处自成天地。

    “手工是无需翻译的语言”,主持人引导大家感受创作时的情绪流动,“当你们专注于竹架的平衡、色彩的调和时,或许能感受到内心的褶皱与焦躁正被慢慢抚平……”在这一刻,大家体验到了内心状态的澄明通透——每个创造者都在与材料对话的过程中,触碰到超越语言的精神共振。这既是创作者自我疗愈的时刻,也是不同文化基因的温柔共振,更是一场多民族文化的相汇与交融,或许这是对“命运共同体”的最直观、最美妙的诠释。

    5ADF5

    在制作纸鸢的过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也自然地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屏障,彼此帮助、相互了解。当有同学遇到制作的困难时,旁边的同学会主动伸出援手;开始绘制风筝图案时,大家一边绘画,一边相互介绍自己的创作初衷,也毫不吝啬向对方的作品给予肯定与赞美,活动现场不时洋溢着欢声笑语。

    最后,捧着精心制作好的纸鸢,有同学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去室外放飞寄托着心语的“东方明信片”。当承载着不同故事的纸鸢迎风而起时,现场化为了一幅流动的文明画卷。有几位学生不由得感叹:“原来真像主持人讲解的,风筝骨架的比例和左右平衡在它的飞行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正如放飞风筝需要顺应风向,心理健康也需要找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此刻,来自不同国度的青年仰首共望,那些翱翔的纸鸢既是文化的使者,也是心灵的信鸽。

    作为南京大学心理中心国际化心理育人的创新尝试,本次活动以纸鸢制作技艺为媒,构建起了跨文化心理互助的新空间。当留学生们将亲手制作的风筝收入行囊,带走的不仅是蕴含着东方美学的明信片,更种下了“和韵东西,心纹交织”的心理种子。未来,心理中心将持续打造文化疗愈品牌,让传统智慧成为润泽心灵的清泉,让每一次文化相遇都成为照见内心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