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料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清明忆峥嵘 烽火照初心 青春铸信仰

    新生学院组织师生赴茅山开展清明祭扫暨入党启蒙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06 点击次数: 作者:魏士杰 摄影:江豪杰 来源:新生学院

    清明时节追思先烈,红色基因代代相传。4月2日,清明节前夕,南京大学新生学院组织教师党员、党建辅导员、新生代表等近百人奔赴句容茅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清明忆峥嵘,烽火照初心,青春铸信仰”清明祭扫暨入党启蒙教育活动。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式学习、实地参观等形式,师生们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初心使命,在行走中感悟新四军“铁军精神”之魂,在实境中汲取奋进力量。

    缅怀先烈:在纪念碑前聆听历史的回响

    茅山,作为苏南抗战的重要根据地,曾是新四军东进北上的战略支点,见证了新四军与苏南人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上午10时,师生到达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广场,祭奠仪式正式开始。师生代表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整理缎带,全体师生肃立默哀,感受“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奇观,追忆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随后,师生们共同聆听了讲解员讲述“小号手的故事”,小号手用生命捍卫革命的信念,让在场的每一位师生都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重温历史:在纪念馆中追寻红色记忆

    师生们走进新四军纪念馆,重温历史、追忆先烈。通过珍贵文物、历史图片和现场讲解,大家重温了新四军在苏南地区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领悟到新四军以及苏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不朽贡献。馆内陈列的草鞋、步枪、医疗用品等实物,生动还原了抗日斗争时的艰苦岁月,展现了军民同心、共御外敌的感人画面。从《拂晓报》传递抗战信念,到茅山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军粮”的支前壮举……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让师生们深受震撼,弹孔累累的军装和锈迹斑斑的大刀不会说话,但上面的每一道裂痕都是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密码。

    坚定信仰:在铁军营中筑牢初心使命

    在茅山铁军营党性教育基地,师生们迎来了一场沉浸式红色教育。通过观看红色电影,了解了茅山脚下村民戴荣斌一家叁代人参军保家卫国,四代人接力守护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的感人故事。特别是在聆听红色家书时,不少师生被陈觉与赵云霄两位烈士的悲壮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泛黄的遗书中字迹斑驳,既有对亲人的牵挂,更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坚定信念,这对革命伉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心系革命事业,正是这份“舍小我为大我”的抉择,让信仰更加真实可触。

    沃土新生:从抗战遗址到振兴样板

    下午,师生们重走红色之路,来到红色陈庄,探访复原后的新四军医疗所、新四军修械所旧址,密林深处斑驳的墙垣,诉说着当年“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艰苦岁月。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秉承“红色记忆,生态陈庄”的特色发展理念,这片红色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村口白墙黛瓦的新居与数字化农业大棚彰显着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师生们沿着村道参观,见证了革命遗址保护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的融合成果。

    乡村振兴:在现代农业中展望时代使命

    师生们还走进了句容现代农业展示馆,深入学习“时代楷模”赵亚夫的先进事迹。馆内以“亚夫精神”为主线,展示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扎根茅山老区、传统农区60余年、带领戴庄村探索生态农业的历程。从“一棵草莓富一方”到“生物多样性农业”创新、从“戴庄模式”到“亚夫精神”,师生们深刻领悟到科技兴农、实干报国的时代使命。“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一句句诺言激励着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书写青春华章。

    此次“清明忆峥嵘,烽火照初心,青春铸信仰”清明祭扫暨入党启蒙教育活动,既是对革命历史的回望,更是对青春使命的召唤。通过缅怀先烈、重温历史、感悟精神,让青年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激励着同学们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理想,在服务国家发展中践行初心。

    学生感想:

    安邦书院新生 崔可喻:

    清明临近,我们跟随新生学院老师们来到茅山,在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前,我们敬献花篮、整理缎带,低头默哀,在这里深切缅怀苏南战区的英雄们,正是当年革命烈士的前赴后继,用至诚至伟的牺牲精神铸就了胜利的丰碑。新四军在茅山播下的火种,已化作新时代奋斗者风雨兼程的脚步,“红旗十月满天飞”,那些用热血浇铸的精神旗帜,依然在清明时节的春风里猎猎飞扬。

    毓琇书院新生 周彻: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茅山铁军营党性教育基地聆听红色家书。朗读者声情并茂,将陈觉与赵云霄的家书娓娓道来。陈觉致妻子的信,满溢对革命的忠贞与对爱人的深情,即便直面死亡,也坚守信仰、无怨无悔;赵云霄给女儿的信,字里行间是无尽牵挂与期许,遗憾无法伴女儿成长,却盼她承父母遗志。他们的话语质朴却充满力量,我仿佛看见他们面对屠刀时的无畏,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强大。这些家书,是革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提醒着我,如今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此次入党启蒙教育,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红色家书的余音仍在脑海回荡,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甲书院党建辅导员 陈一丹:

    从红色遗址到现代农业展馆,党的精神既镌刻于烽火岁月,更延续在乡村振兴与科技兴农的实践中。本次主题党日活动让我深刻意识到,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是铭记历史,更需立足当下,将“亚夫精神”融入思想引领与学术探索,以行动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无论是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还是和平时期的科技助农,共产党员始终要以人民为中心,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与民族的前进步伐中。作为开甲书院的一名党建辅导员,未来,我定以服务师生为落脚点,用担当诠释新时代青年党员“请党放心”的赤诚。

    健雄书院党建辅导员 王嘉仪:

    我们在句容茅山铁军营党性教育基地实地研学,深刻感受到新四军守纪如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陈毅将军在节约运动中身先士卒,吃饭请客一切从简;陈玉生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被称作“草鞋司令”;谭震林拒绝特殊化,将发给自己的营养品都分给战士们……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悟到: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是口号,不是教条,而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自觉贯彻落实中央对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一心奉公,拒绝贪心、私心,克制欲念、杂念,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新时代落地生根、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