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料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毓琇书院第二届“青年科学家成长营”新生早期科研训练计划启动

    发布时间:2025-04-02 点击次数: 来源:新生学院

    2025年3月21日,第二届“青年科学家成长营”新生早期科研训练计划启动仪式暨毓琇讲坛第31期在鼓楼校区田家炳楼多功能厅举办,新生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力立出席本次活动,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张秀娟担任毓琇讲坛主讲嘉宾,活动由毓琇书院学生事务中心主任邓泽燕主持。

    邓泽燕首先为同学们明确了毓琇书院“青年科学家成长营”的定位与意义,接着回顾了上一届毓琇学子取得的丰富成果,并展望新一届新生早期科研训练计划,为毓琇书院新生点燃了科研热情。接着,陈力立和张秀娟分别为第一届“青年科学家成长营”结项汇报获奖团队和第一届早期科研文献综述大赛获奖团队颁发荣誉证书。

    在热烈的掌声中,第二届“青年科学家成长营”正式启动。随后,毓琇讲坛第31期开讲,张秀娟以“研究兴趣与文献素养——本科生的科研入门课”为题,系统阐述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她首先以四大动机为切入点,强调科研不仅是完成学业、助力留学或读研的“功利性”需求,更是提升洞察力与思维能力的核心途径,同时鼓励学生以兴趣为持久内驱力,在专注探索中实现“知行合一”,并承担推动科学发展的社会责任。

    科研流程上,她梳理了从选题、方案设计、研究实施到数据分析与论文发表的完整闭环,结合课题组在人工微结构拓扑材料、非厄米物理等领域的研究案例,生动展示了理论设计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针对文献素养,她建议从中文综述起步,逐步过渡至英文文献,注重“摘要-引言-结论”的框架式阅读,并通过反复精读与批判性思考筛选优质内容,同时推荐窜辞迟别谤辞等工具辅助管理,提醒善用础滨工具提升效率但避免依赖,需保留独立阅读与批判能力。实操层面,她强调系统化梳理笔记、区分文献综述和研究文章,并建议通过综述推荐、导师咨询等方式引用优质文献。最后,她将科研喻为“一场漫长的修炼”,鼓励学生以兴趣为锚点,在文献积累与理性思辨中实现从“萌新”到独立探索者的蜕变,最终在科学探索中融合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

    第一届“青年科学家成长营”成员胡益闻、邓霁洲、周灿依次登台,分享各自的科研实践心得。胡益闻聚焦地下空间污染物探测的算法设计与技术挑战,邓霁洲以生物医药领域纳米酶活性检测的创新突破为例,周灿则从新生视角梳理科研训练全流程的协作经验。叁位同学的分享既具专业深度,又饱含实践温度,生动展现了青年科研人的探索热忱与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