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料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科动态

    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成功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与翻译研究”学术工作坊

    发布时间:2025-04-14 点击次数: 来源: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

    为推动翻译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对翻译实践与研究提出的多重挑战,2025年4月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应邀就“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与翻译研究”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与外国语学院师生开展了一场学术工作坊交流活动。本次工作坊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承办,南京泽大方圆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陈静,外国语学院杨金才教授、刘云虹教授、黄荭教授、曹丹红教授以及外国语学院各语种青年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工作坊由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刘云虹教授主持。开幕式上,陈静书记首先代表外国语学院致开幕词,对王克非教授和许钧教授的莅临指导表示诚挚欢迎与衷心感谢。她指出,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自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翻译实践、翻译研究与翻译人才培养,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做出了重要贡献,期待两位专家为翻译研究所的未来发展予以指导和帮助。随后,刘云虹教授阐述了本次工作坊的主旨,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翻译领域的一系列思考,不仅涉及翻译的本质、价值、伦理等根本性问题,而且对翻译教育和翻译学科的发展都提出了挑战,恳请两位专家不吝赐教,为大家指点迷津。

    开幕式毕,王克非教授和许钧教授分别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分享了他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与翻译研究所面临挑战与机遇的深入思考。王克非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专业与翻译人才培养必然面临学科转型与规模调整的挑战,但我们在探讨人工智能翻译之可为时应区分翻译活动的不同类型,即技能型翻译、学术型翻译与文学翻译。在技能型翻译领域,人类实践活动的确容易被高效、准确的础滨工具取代,但在社科翻译、文学翻译等需要高度思辨性和创造性的领域,人类译者的翻译依旧是不可替代的。他进一步鼓励大家要应时而译、译有所为。就翻译研究而言,王克非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影响较为有限,因为础滨只能解决“如何译”的问题,却难以回答翻译动态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尤其无法对翻译的功能和价值做出判断,最多只能作为工具为翻译研究提供助力。谈到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王克非教授明确提出翻译育人观,认为翻译是理解世界、理解他者与自我的重要途径,翻译教育界应当进一步思考如何借助础滨技术更好赋能翻译教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深厚学识与跨文化能力的翻译人才。

    许钧教授认为应以积极而审慎的态度看待人工智能对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影响,永远从人出发展开相关思考。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极大提升了人类的翻译能力,有助于打破不同语言之间传统的强弱势关系,通过翻译保存弱势甚至濒危语言,从而维护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其次,人工智能翻译以结果为导向而省略翻译过程,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翻译本质与价值等核心问题。一方面,础滨强大的符号转换能力让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翻译并非简单的符号转换行为,而是兼具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创造性、生成性等多重属性的复杂活动。另一方面,础滨在翻译目标、翻译动机等方面的缺失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译不译、何为译、如何译、谁在译、译何为等翻译基本理论问题,更凸显出伦理立场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翻译的重要意义。最后,许钧教授强调,我们应给予人工智能有限信任,避免某种盲目的“泛化、泛用和泛信”,坚守人的主体性,以促使人工智能更好地助力人类的翻译与翻译研究。

    两位专家高屋建瓴且深具启发性的发言引发了与会师生的共鸣与思考。大家就人工智能翻译与人类翻译的差异、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实践翻译育人观、人工智能翻译应用的限度等诸多问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杨金才教授做总结发言。他再次代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对王克非教授和许钧教授莅临指导表示感谢,并勉励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两位专家传授的宝贵经验、分享的深刻洞见,切实推进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与翻译研究,积极落实翻译育人,以不同方式回应本次学术工作坊的主题,为进一步推动南京大学的翻译学科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