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料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科动态

    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南京大学举办“当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发展态势及几个重要问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5-03-26 点击次数: 来源: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

    2025年3月13日,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联合举办“当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发展态势及几个重要问题”讲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主讲,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宗华伟主持,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四十余人参加。

    翟崑教授以“当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发展态势及几个重要问题”为主题,系统剖析了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核心挑战。他指出,区域国别学自2022年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以来,各个高校都在建设自己的区域国别学研究中心,但普遍面临“同质化竞争”与“理论空心化”的双重困境。学科建设需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重大议题,避免研究碎片化。

    针对学科发展态势,翟崑教授提出叁大关键问题:一是学科定位的模糊性,部分高校仍将区域国别学简单等同于区域国别研究,忽视其交叉学科本质;二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脱节,许多课程体系未能有效对接政策咨询、公司出海等现实需求;叁是理论创新的本土化不足,过度依赖西方分析框架。为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叁链融合”路径——通过学术链(基础研究)、政策链(战略服务)、产业链(实践应用)的深度协同,构建“研究-转化-落地”的闭环生态。他以北京大学在澜湄流域治理中的实践为例,展示了跨学科团队如何通过田野调查、政策模拟与公司合作,形成可复制的“澜湄模式”。

    翟崑教授还重点探讨了当前课程体系的优化方向,建议创新“四维能力模型”:语言能力为基、区域知识为核、跨学科方法为翼、政策实践为用。他特别点赞南大与江苏外向型经济结合的特色课程,如“中非经贸园区风险评估”“数字丝绸之路舆情分析”,认为此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调研,带着方案回课堂”的实战能力。他还建议建立“双导师制”,联合政府官员、公司高管参与论文指导,打通学界与业界的知识壁垒。

    针对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翟崑教授呼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他提出“实践—概念—理论”的叁阶路径:从全球发展倡议等中国实践中提炼“发展安全”等核心概念,再通过国际比较与理论抽象,形成具有全球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强调学科理论建设需突破“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非西方国家的发展逻辑。

    在互动环节中,翟崑教授与各位老师和同学就学科发展、学术研究议题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宗华伟副院长感谢翟崑教授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提供兼具战略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新思路。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将持续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强化问题导向与创新驱动,助力中国区域国别学从“学科自觉”迈向“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