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在《中华读书报》2025年3月5日第9版和第10版发表了《南大文学院传统与当下中国学术发展趋向》一文。文章以百年学脉为线索,系统梳理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学术传统,并针对当前中国学术研究的困境与未来方向提出深刻见解。
百年传统:从“素心会”到“九畹堂”的学术传承
张伯伟回顾了南大文学院自1914年成立以来的学术脉络。他以早期的“素心会”读书会与当下“九畹堂”学术沙龙为例,强调学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文章提及胡小石、程千帆、周勋初等学者对南大传统的塑造:胡小石首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以“史识”为魂,注重材料分等与系统建构;程千帆提出“文艺学与文献学结合”的“两点论”,倡导方法论自觉;周勋初强调从材料中挖掘出意义。张伯伟指出,南大传统并非“唯文献学”,而是在义理统摄下,追求学理创新与思想深度。
反思当下:学术“重学轻思”与国际化挑战
针对当前学界痼疾,张伯伟批评“材料堆砌”与“学而不思”的倾向,认为过度依赖数据库和考据技术,导致研究陷入“小型问题”而无力回应时代命题。他引用钱锺书、王元化等学者的警示,指出百年中国现代学术受“科学方法”裹挟,长期偏重考据而忽视思想建构。与此同时,西方学者如宇文所安、包弼德等对中国学术“欠缺理论意识”的批评,亦促使学界反思如何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未来趋向:守正创新,推动“学思并进”
张伯伟提出,中国学术亟待从“积学”转向“运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方法论突破。他呼吁青年学者以“发明”而非“发见”为旨归,注重跨学科协作与国际对话,将本土资源与全球视野结合。文章强调,南大文学院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扎硬寨,打死仗”的治学精神、系统化思维及方法论自觉,可为当下学术转型提供借鉴。面对数字化与全球化浪潮,张伯伟期待新一代学人“以义理驭文献”,在“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格局中,书写中国学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