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讯 4月19日,《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出版座谈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手工业最初附着于农业,后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会长邹进文笑言自己出身于手工业世家。邹进文从不同时代的亲人从事木工的家庭贡献中,感受到手工业在中国的繁荣发展和转型中衰落。
“小农经济是家庭手工业生存的基础,家庭手工业反过来稳定和维持了小农经济的延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认为,需要进一步思考,手工业除了补充农业生产不足之外,还有哪些因素支撑着手工业的竞争力?农家的劳动力和时间可以不算成本,为近代以来家庭手工业的生存和延续增加了哪些条件?
“手艺的个体性较强,不利于形成规模。工艺是手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技术工序、操作规范、质量标准与管理办法,扩大了‘手工’的生产设施与技术流程,一系列辅助性设备与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经营的条件。”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表示,手工业衰落主要基于以经济效应为导向的“物化”评价。“物化”评价侧重于手工业创造的产物价值,就“物化”而言,手工业必然会被工业取代。但就“文化”而言,手工业的内在价值有其不可替代性。要对手工业产物进行“商业定价”的同时,适度进行“文化定价”。
19—20世纪,中国手工业经历了剧烈的流变。《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彭南生认为,手工业现代化是一个从技术到制度持续进步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的长期并存,有一些重要的外部因素,如国际市场的引力效应,以及政府对手工业发展的提倡和鼓励。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人们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又使手工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获得新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严鹏表示,在工业革命浪潮中,传统手工业因其技术、组织上的固有局限性,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产物需求,逐渐成为一种落后生产力,甚至走向消亡。当传统社会稀缺的日常用品因现代工业的机械化批量生产而得到充分供给后,社会的消费心理就会由对量的关注转向对质的挑剔,手工业由此获得新生的契机。
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爱国表示,中国手工业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要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导致的“冲击—反应”模式,深刻揭示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完整历史叙事和整体图景,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形成演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