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南京大学文学院举行“应将有限胜无穷——黄季刚先生逝世九十周年纪念会”,来自国内外高校的30余位学者齐聚金陵,共同交流传统语言文学研究的心得和成果。
黄季刚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也是章黄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介绍,黄季刚是现代训诂学的开创者,主张训诂学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彻底改变了传统训诂学附庸于经学的历史地位,使其发展为一门独立而系统的学科。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认为,今天应深入思考如何将黄季刚以及前辈学人的学术思想,与当前文学学科的发展有机结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杜晓勤认为,黄季刚提出“文辞封略,本可弛张”的辩证观点,有效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理论视角,在推动古代文论的现代化转型方面开创了先河。日本中国语学专家平田昌司谈到,黄季刚特别重视经典释文,并能兼顾语言文字和文学。文学研究也可以给语言文字学提供研究上的启发。
“黄季刚以小学名家着称于世,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丝毫不逊色于小学研究。后人在这方面的挖掘仍有待深化。”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表示,章太炎曾将文学界定为:“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然而,大多探讨章太炎文学观的研究,仅关注前半句,忽略了后半句。黄季刚则进一步阐发了章太炎未尽之意。他曾说:“然则拓其疆宇,则文无所不包;揆其本原,则文实有专美。”在这一表述中,文学的核心从“文字着于竹帛”转向“论其法式”。虽然都可称之为“文”,但经传诸子之文与注重遣词造句之文、率尔操觚之文与重视规范之文之间仍有差别。在广义的文学范畴中,还应明确区分出有专属规范的文学,这才是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与核心问题。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云路表示,姜亮夫继承章黄学派“结硬寨、打死仗”的学术精神和“出入文学、小学”的学术理路,在楚辞学、敦煌学方面成就斐然。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于亭认为,继承章黄学术有诸多议题值得深入研究,其中有两点尤为关键:一是“发明之学”对当代学术研究的影响及其具体现象与理论表达;二是如黄季刚所说:“治学须知二事,一曰治学之法,一曰持论之方。”他又强调:“人类一切学问,当以正德、利用、厚生为叁德。”这些论述体现了章黄学问的深厚底蕴,也是后学应当继承和发扬的治学精神。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回顾了黄季刚在文献批评方面的重要贡献。他指出,黄季刚留下的大量批评与评点本,不仅保存了其读书心得,也展示了其研究方法与学术风格。例如,在评点《文选》时,他曾就孔稚圭《北山移文》中“驰烟驿路”一句提出应作“驰烟驿雾”的校读设想。严格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校勘成果,更是一种学术发明。之所以能有此见解,正是因为他极为重视文例研究,并对章句之学有高度敏感。这种理论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统一,体现了其文学研究兼具严谨性与创新性的特色。
中国传统学术历来重视治学门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国英认为,黄季刚提出的治小学“十种根柢书”,体现了他对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为后学提供了明确的学术路径。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冯胜利结合近年来对“乾嘉皖派理必科学”的研究,认为“理必科学”不仅是乾嘉学术的重要变革,也成为章黄学理的核心原则与精神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