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空间哲学话语分析与建构”课题组共同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与空间哲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以“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与空间哲学研究”为主题,专家学者在深度挖掘传统空间理论的思想资源的同时,结合当代中国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道理、学理、哲理的指引下推动构建具有时代新意的空间哲学话语。

会议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亮、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必好分别致辞。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怀玉主持会议开幕式。张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与空间哲学研究兼具世界意义和中国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国内学界系统反思西方空间理论的知识范式提供了新视角,国内学者正在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从概念移植到创造性转化的学术范式突破。刘必好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关涉社会历史的发展问题,也关涉社会空间的重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与空间哲学研究兼具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时代价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要强化学术基础、强化实践导向、强化国际视野、强化历史维度。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一方面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左翼思潮、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空间哲学、空间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一方面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空间、社会空间、政治空间、生态空间、文明空间中的诸多成就与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哲学反思,发言内容涵盖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学、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研究等方面。会议围绕近几十年来中国急速发展的城市化所带来的空间问题、础滨技术下的空间体验、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总体把握等问题进行讨论,体现了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自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强乃社作总结发言。强乃社对深入推动空间研究提出叁点建议:其一,在中国式现代化引发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的临界点上,亟需实现从“知识输入”到“理论原创”的跃迁,打破西方空间理论的话语垄断;其二,“挖掘新空间”,拓展空间研究的领域,借助空间理论批判性研究数字技术建构下赛博空间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叁是“在空间中重思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破除以时间为主导的单一叙事,为重塑全球空间秩序提供理论支撑。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