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由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主办的“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数智赋能新质生产力:软件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大会”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举办。会议汇聚了江苏省内12家高校、21家公司、8家团体及行业协会,共议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共绘软件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新蓝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江苏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与产业处叁级调研员徐宁,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沉琰,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苏州校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姜田出席并发表讲话,强调了教育、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体现了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本次大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大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会聚焦实体产业痛点,推动校企“双向奔赴”,促成多项标志性合作。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等协同高校与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研究院、中移云能力中心、苏州天一信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达成十多项意向合作签约,合作涵盖人工智能、环保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将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难题,给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大会发布了苏州首个“青年创业概念验证基金”——“南京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青年创业概念验证基金”。该基金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苏州未来产业为导向,优先扶持南大新工科方向的硬科技项目,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能源与环保技术(储能、碳中和等)、高端装备与新材料四大领域。项目评审通过后可获30万-200万元资金支持。该基金的成立,构建起“基础研究-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的完整创新生态链,进一步激发青年创新创业的热情,推动更多优秀的创业项目落地生根,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外,大会重点设置了高校成果与公司需求发布环节,收集并精心挑选了31项高校创新成果和49项公司技术需求在会上集中发布,为校企双方提供展示舞台,搭建对话对接桥梁。大会在随后的高校与公司面对面产学研对接交流环节,与会嘉宾进一步深入探讨技术落地与产业应用,现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专家分别发表主题报告;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分享《人工智能赋能国际教育创新及产教融合》实践案例,强调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南京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智慧环保物联网创新中心”也在会上正式揭牌,该中心聚焦环保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将推动校企双方在智慧环保物联网领域的深度合作。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指示的具体实践,是聚焦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中“工业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建设的积极探索。为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搭建了一个高效、务实的交流平台,彰显了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在贯通教育界与产业界、催化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江苏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大会是在江苏省教育厅、苏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南京大学、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苏州科技城管理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承办。苏州科技城管委会,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苏州创新研究院,以及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等7个省协同创新中心,苏州高新区相关部门领导和相关行业机构、公司负责人参加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