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南京大学第十九届地学文化节在鼓楼校区科技馆报告厅拉开帷幕。本届地学文化节以“爱(础滨)融地学,智启新篇”为主题,旨在推动地球科学与新兴技术交叉融合,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符淙斌,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现彩,校长助理丁爱军出席活动。

陆现彩在致辞中深刻阐明了地球科学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和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使命担当,数字技术赋能地学研究的前沿方向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舞台,他期待同学们积极参与文化节的学术讲座、公益实践等活动,在国家防灾减灾、资源环境、“碳中和”研究等领域贡献南大的青年智慧。
与会嘉宾共同按下启动柱为本届地学文化节揭幕。

论坛环节,徐义刚院士作题为《地球科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的报告。徐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地球科学作为基础学科对文明演化具有重大历史贡献,强调新时代地学肩负着拓展认知边界、服务国家战略、改善民生福祉、探索生存空间的多重使命,科技工作者要把追求真理与服务社会的双重责任担当起来。
符淙斌院士以《地球的未来: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为题,以宏阔视野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及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深远挑战,以深刻的科学洞见阐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时代使命,他希望同学们把握机遇,在气候变化国际治理等议题中发出南大声音。
在“院长微论坛”环节,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环境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南赫学院等地学五院院长围坐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学科融合发展、国际科研合作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师生呈现了一场思想碰撞交流盛会。

在“我与地谈”地学科普展示环节,各学院讲师团学生代表系统展示了各自团队在科学传播领域的实践成果,深入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地学知识大众化传播的创新性发展。
最后五院学子用一首独具匠心的地学诗歌《地韵山河,薪火长歌》彰显地学人“以薪火照山河无恙,以赤忱铸生生不息”的使命担当,生动展现新时代地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的磅礴力量。
本届文化节将持续近两个月,陆续开展“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学术科创”“记录我们的地球旅程——公益实践”“谱写我们的地球篇章——校园文化”等系列活动。
开幕式由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赵坤主持。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环境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南赫学院等地学五院及新生学院领导、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