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新形势下科教产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推动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走深走实,3月28日,南京大学在仙林校区举办“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双轮驱动服务国家区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现彩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
陆现彩在致辞中介绍了南京大学在“新工科”建设及推进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系列改革举措与行动成果。他指出,学校党委把今年确定为“改革攻坚克难年”,其中强化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作为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攻坚的主要方向,同时结合本次研讨会专家分享的经验与成果,学校将在下一阶段着力系统破解科教“研而难转”、产教“合而不深”等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会上,陆现彩为首批立项的实践教学联合创新实验室(平台)授牌,包括南京大学地理国情监测与模拟(科教融合型)实验室、光电技术与信息材料(交叉复合型)实验室、大数据传播(产教融合型)实验室。

南京大学与阿里云签署《南京大学-阿里云校企合作协议》。阿里云副总裁刘湘雯致辞,表示期待未来校企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共育,持续推动校企双方高质量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曹庆华、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江全元、长叁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委会委员肖功海、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魏钟鸣、华为公司技术合作部总监戴海城、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副院长王庆,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骏、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院长徐挺分别作主旨报告,并进行圆桌对谈。会议由王骏和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室主任周剑峰联合主持。
在主旨报告环节,曹庆华在题为“北航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中,系统解析了未来空天技术学院“以国家重大空天战略需求为牵引、师生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的科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通过教学科研双向赋能,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与前沿科技突破同频共振。江全元分享了“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自主培养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浙大经验,特别介绍了浙江大学教育教学人工智能进阶计划,将通过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构建人工智能驱动、多学科交叉、科产教融合、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学生自主研学平台。肖功海报告了长叁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践行“行本教育”理念的探索历程,以及积极推动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推行本科生学行交替培养、以项目制学习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方式和路径。魏钟鸣报告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黄昆英才班”的实践成果,以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建黄昆英才班为例,系统阐释了科教融合赋能半导体尖端人才培养的创新范式。王骏立足于南京大学以“从大理科到大工科”的发展脉络为框架,系统阐述了南大新工科本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改革举措与行动方案。戴海城报告了教育部“智能基座”项目的整体进展与经验成果,表明华为将以智能基座2.0为基础,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数智人才。王庆聚焦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的项目案例,深入探讨了产教深度融合助力产业领军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徐挺重点介绍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工融合、双力驱动”新模式。
在圆桌对谈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础滨技术赋能、产教协同与人才生态叁大维度展开深度碰撞:郭伟杰与戴海城提出以公司算力资源和础滨工具重塑教学场景,推动人才培养从“技能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跃迁;肖功海则聚焦校企协同机制创新,倡导建立“产业需求直通课堂”的反馈链和“真问题-真研究-真应用”的实践闭环;江全元与徐挺从文理融通视角出发,强调人文底蕴与科技素养的共生共荣,并建议通过“大平台+微专业”模式破解跨领域创新瓶颈。各方一致认为,唯有构建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生态,才能为础滨时代培养兼具战略视野与硬核实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南京大学在本次研讨会上还推出了以“激发(Unleashing)”“联合(Unifying)”“无界(Unbounded)”“极致(Ultimate)”为特征的新工科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十条举措,着力培养善于运用跨界思维进行创新性思考和行动、善于跨领域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善于跨界整合资源和组织协调多样性团队的产业科技拔尖创新人才。
省内部分高校代表以及校内各学院、教学单位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各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教学秘书及教务员,本科生辅导员,实践教学相关负责老师等参加会议。